一级片视频免费看,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亚洲第一区第二区,一木道一二三区精品

Loading……
>您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 > 文廣信息 > 文保名錄

河南襄城:滄桑往事說不盡 歷盡風(fēng)雨古城墻

【信息來源:【信息時間:2020-09-04 07:54  閱讀次數(shù): 】【字號 】【我要打印】【關(guān)閉

     襄城城墻是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的一家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它佇立于北汝河畔,從春秋時代走來,經(jīng)歷過戰(zhàn)火烽煙,又抵御過滔滔洪水,保護(hù)襄城2500多年。如今,它褪去了金戈鐵馬的光環(huán),與北汝河一起化身為襄城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,傳承著古老的文明。


因周王得名,因楚人誕生

     2656年前的一天,東周王室貴族太叔帶率領(lǐng)戎狄軍隊(duì),攻破東周都城洛邑,周襄王倉皇出逃至鄭國。太叔帶又名王子帶,故這件事史稱“子帶之亂”。周襄王雖貴為天子,卻也不得不寄人籬下,被鄭國人安置在一個名叫氾的地方。這一年是周襄王十六年(公元前636年)。直到公元前635年,周襄王才回到了洛邑。

    周襄王離開后,氾地卻陷入了動蕩。雄踞南方的楚國開始了爭霸步伐。地處中原腹心的氾地,成了楚國與中原諸侯爭霸的戰(zhàn)場。公元前584年,楚將子重攻鄭,陳兵于氾;公元前557年,晉國攻楚,大敗楚軍于湛陂;公元前555年,楚將子庚治兵于汾(即今襄城縣汾陳鄉(xiāng));公元前547年,楚破鄭,涉氾水(今襄城縣城東北七里河)而歸……

     到了公元前540年,已經(jīng)把氾地收入囊中的楚國又搞了個“大動作”——在氾地西北部修筑了一座城邑。周襄王曾在氾地居住,故此城被命名為襄城。自此,襄城之名沿用至今,襄城城墻也由此誕生。

萬歷二十五年,土墻變磚墻

    “襄城城墻歷經(jīng)2500多年風(fēng)雨,曾被多次翻修!”616日上午,襄城縣北汝河邊的古城公園內(nèi),襄城縣文廣旅局文物管理股工作人員謝金成撫摸著古老的城磚介紹,襄城城墻在春秋時期剛剛筑成時為夯土筑成,漢代曾大規(guī)模增修,隋唐時擴(kuò)建,但仍為土筑城墻。


         襄城城墻

     明代是襄城城墻“脫胎換骨”的時期。明嘉靖二十九年(公元1550年),時任襄城縣主簿的樊?dāng)⒅匦蘖顺菈Α4藭r,襄城縣城周長“六里八十九步,高二丈”,為四方城。城墻東、西、南、北各設(shè)一門。因?qū)W宮在縣城墻西南,特建奎門,較小,通汝河水道,以納秀氣,共五門。東、西、南、北城門各覆一屋,城門上分別寫有匾額:東門為“風(fēng)傳東魯”;南門為“汝水通津、襟帶山河”;西門“眺嵩,西扼陜川”;北門為“瞻望京闕,北通燕趙”。

     明萬歷二十五年(公元1597年),襄城知縣李光先又修城墻。明萬歷三十年(公元1602年),襄城知縣諸允修實(shí)施了襄城城墻在明代的第三次重修。到了明末崇禎年間,李自成毀城。清代分別于1651年和1682年重修。

     現(xiàn)存的襄城城墻長2297米、高6米,基部厚9米,上部厚6米,多為明代重修,城墻外部根基用長條形紅石壘砌。整個城墻用黃土夯制而成,城墻里面部分地段用青磚覆面,但大部分是用黃土夯成。

     襄城縣西大街的西端,正對襄城古城的西門。這是一座歷盡滄桑的古城門,6米高的城墻外立面,砌著斑駁的墻磚;城門上的城樓早已不在,青草從磚縫中伸出“腦袋”迎風(fēng)搖曳;城門早已被封死,空留黑洞洞的城門洞。

順著城門北側(cè)的臺階拾級而上,便可登上城墻頂端。在這里,既可眺望遠(yuǎn)方,又能俯瞰甕城。

    “襄城城墻還具有防洪作用,汛期曾作為堤壩使用!”謝金成介紹,20世紀(jì)60年代,為了抵御洪水,相關(guān)部門就把西城門封堵了起來,直至今天。

     改革開放后,襄城縣相關(guān)部門加大了對古城墻的保護(hù)力度。20世紀(jì)八九十年代,襄城縣第一高級中學(xué)、襄城縣第二高級中學(xué)和襄城縣煙葉復(fù)烤西烤廠自籌資金對部分地段進(jìn)行了保護(hù)維修。1998年,襄城城墻被襄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2000年,襄城城墻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(hù)單位予以保護(hù)。2006年,襄城縣成立文物保護(hù)小組,負(fù)責(zé)保護(hù)管理。20135月,襄城城墻經(jīng)國務(wù)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(diǎn)文物保護(hù)單位。

     因襄城城墻瀕臨北汝河,相關(guān)部門近年來又在西城門外修建了古城公園。古城公園是襄城縣北汝河國家濕地公園的一部分,溪流淙淙、綠樹成蔭,更有亭臺樓閣點(diǎn)綴其間,與襄城城墻相得益彰。

     如今,襄城城墻已成為人們傳承文化、旅游休閑的好去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