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级片视频免费看,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亚洲第一区第二区,一木道一二三区精品

Loading……
>您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 > 文廣信息 > 文化遺產(chǎn) > 文博文物

青冢寺

【信息來源:【信息時間:2022-06-02 09:01  閱讀次數(shù): 】【字號 】【我要打印】【關(guān)閉

青冢寺坐北向南,位于城西十里鋪鎮(zhèn)寺后李村,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三年(1299年),后毀于兵火,僅存遺址。明天順?biāo)哪辏?460年)重建,歷時四年而成。襄城縣戶部尚書李敏曾撰有“重修龍興寺(青冢寺原名)佛殿碑”碑文,有詳細記載。寺內(nèi)原有前殿、牌坊、天王殿、岳王殿、關(guān)帝殿、菩薩殿、火神殿、鐘鼓樓、焚金亭、東西塔林等建筑,規(guī)模宏大、氣勢軒昂。由于歷史變遷到“文化大革命”時,大部分建筑被毀,現(xiàn)存建筑有中佛殿、后殿。2006年6月8日,河南省人民政府將青冢寺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

據(jù)縣志記載:十里鋪西有一古冢,名曰青冢,是為紀(jì)念和藩出塞的王昭君(王嬙)死于塞外所建的衣冠冢。冢旁有龍興寺,冢寺相連,寺冢相依,所以后人就將原來的龍興寺改稱青冢寺。是時,寺中松柏參天,濃蔭蔽日,香火鼎盛時煙火繚繞空中,久日聚之不散,狀若煙云。這很容易讓人們聯(lián)想到昭君出塞時的滿腔憂傷和怨愁,便稱之為“青冢愁云”,為明代襄城八景之一。

中佛殿始建于明代,坐北朝南,面闊五間17.4米,進深三間9.8米,單檐歇山面屋頂,灰色板瓦覆頂青磚浮雕蓮花脊,殿內(nèi)有八棱青石柱16根,其中金柱8根前檐柱6根,后檐柱2根,采用抬梁式結(jié)構(gòu),七架梁上部依次為五架梁,金瓜柱及金檁,三架梁,脊瓜柱及脊檁,金柱柱頭承托七架梁,前部使用抱頭梁連接金柱檐柱,后部七架梁與抱頭梁,采用單雙步梁作法,雙步梁上有瓜柱,瓜柱上使用斗栱連接七架梁。檐部斗栱為一斗五升,已不起承重作用,后檐明間、次間無檐柱,斗栱置于墻上,山面無檐柱,斗栱置于山墻上,為一斗五升,翼角采用一斗三踩栱。

后殿,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硬山式建筑,灰色板瓦覆頂,青磚浮雕蓮花脊,屋內(nèi)柱網(wǎng)有紅石檐柱四根,紅石金柱六根,木質(zhì)金柱兩根支撐上部木構(gòu)架,木構(gòu)架與中佛殿相似,采用抬梁式結(jié)構(gòu),前部使用抱頭梁連接金柱、檐柱,后部七架梁與抱頭梁,采用單雙步梁作法,雙步梁上有瓜柱,七架梁上部依次為五架梁,七架梁與抱頭梁,采用單雙步梁作法,七架梁依次為五架梁,金瓜柱、金檁,三架梁、脊瓜柱、脊檁,脊檁下使用叉手,只起到裝飾作用,三架梁及五架梁的梁頭,陰刻卷云文飾。檐部有裝修用的一斗三升斗栱,栱臂采用鏤空雕刻,雕成龍頭及花草,山墻檐枋下使用雀替,已不起承重作用。

青冢寺建筑形式奇特,地方建筑與官式建筑相結(jié)合,特別是在許多建筑工藝上都較多的保留了明代以前的前期制作風(fēng)格,具有濃厚的中原區(qū)域文化和建筑風(fēng)格,其建筑布局與建筑工藝對研究明時期及其以前的建筑藝術(shù)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,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,值得更加重視并加強保護。

歷代文人對“青冢寺”題詠頗多,如明代戶部尚書李敏有詩云:“三尺累累古道旁,明妃此地掩玄堂。陰迷冢木風(fēng)霜老,春入林花錦秀香。怨骨九原應(yīng)戀闕,芳魂千載定還鄉(xiāng)。愁云漠漠縈青草,猶似穹廬夜斷腸”。李敏用滿腔激情描寫了王昭君遠離故土,拋嫁他域的孤獨與怨傷。